首页 家庭教育 “校园贷”风险防范相关知识(校园贷风险管理)

“校园贷”风险防范相关知识(校园贷风险管理)

家庭教育 2024-05-20 19:53:31 699 教育网

无力偿还高额贷款,迫于追债压力,大学生从高楼跳下,年轻的生命黯然陨落。他们的家人将永远无法摆脱悲伤和痛苦……这不是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真实事件。青年学生负债自杀的根源在于近年来颇为盛行的“校园贷”及其变种。

“校园贷”的悲剧与贷款人的“套路”手法有关,也与受害人识别意识淡薄、外部监管缺失有关。不同的专家和媒体对此做了很多分析,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从经济学角度看,“校园贷”的本质是一种非常规的“信用经济”,是一种风险很大的金融活动。无论是对人有害还是难以监管,其实都与其有关。

“校园贷”风险防范相关知识(校园贷风险管理)

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的运作依赖于契约精神和法律监管下的利益博弈。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然而,“校园贷”之所以被视为带引号的“信用经济”,是因为它表面上也具有标准化经济模式的特征:一定的交易平台、还贷周期和还款机制。然而,“校园贷”众多,存在大量违规行为,如平台混乱、贷款门槛低、交易不透明、非法追债等,任何一个都会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陷入困境,甚至陷入困境。被迫自杀。绝望的处境。

“校园贷”风险监管、防控必须先于维权和处罚。要合理防控,首先要明确分类监管的原则,从而建立完善的分类机制。很多人忽略的是,“校园贷”乱象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种类混乱,从而导致相应监管部门不明确、监管方式混乱等问题。一些“校园贷”打着鼓励创业的幌子,实际上是在“收智商税”,以一个又一个虚假目标引诱他们落入陷阱。还有一些“校园贷”,没有市场准入资格,却利用各种资源向天吹嘘,以各种好看的“金融产品”引诱年轻人。这固然与受害人缺乏金融知识和防范意识有关,但不少“校园贷”的“套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与正规金融产品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区分清楚。

正是因为真假难辨,一些年轻人分不清“校园贷”和正规金融产品的区别。如果能像对待传销一样敏感地对待“校园贷”,还会有那么多人上当吗?传销现在已经陷入了“人人喊打”的境地,大多数人都能认出传销的嘴脸。这与有关部门长期对此问题的合理宣传和有效监管有关。因此,谁合规、谁违规,借贷平台不应该解释。如何“合格”,应该留给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需要明确“校园贷”的不同分类,无论是金融的还是教育的,并找到具体的责任部门进行监管。

有效防控“校园贷”风险,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2016年,教育部、银监会《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号文中提到建立校园不良网贷日常监测机制。这种监督机制依赖于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协作。例如,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银监局要高度重视网络金融活动的监管,提高借贷平台的准入门槛,加强资质审查,并及时向社会公开。有关失信机构和失信人员的信息。同时,高校教育、宣传、保障部门也必须对“校园贷”“进校园”的现象特别警惕。无论是通过线下接触进入,还是线上直接引诱学生,都应该纳入日常监控。从而解决了“校园贷”分散性强、种类繁多所带来的隐患。

需要指出的是,“校园贷”种类繁多,骗局层出不穷。相对而言,惩罚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处罚实施时,受害人的权益已经受到损害。从以往的案例来看,很多受害青少年没有办法投诉,只能向媒体寻求帮助。即使违规平台在多方帮助下得到惩罚,整个过程也会严重耽误受害者的学习和生活,这一点就更加凸显。深刻认识采取积极防控措施的必要性。

对于“校园贷”问题,也需要培养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有时甚至比外部监管更重要。因为无论监管多么精准,也很难保证不漏网之鱼。如果青年学子能够清醒地应对“校园贷”的种种欺骗,那些虚假诈骗就不会那么致命。因此,风险防控工作要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反复强调“校园贷”等非法平台的核心特征和风险,帮助青少年形成防范容易上当受骗的心理防线。

消除“校园贷”问题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只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强化警惕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些问题就会逐步得到解决。(黄帅)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