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改革全科开考(中考全科开考是什么意思)
只要把握好大方向,我们就不必对中考改革过于担忧。
近日,河北出台中考改革新政策。
今年新生,目前就读六年级的学生,将在中考期间实施。
如今的小学生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是第一批即将面临新政策的家长。
其中一项“学校全部开学、各科考试”的新政策引起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恐慌。
我们不是同意“双减”吗?所有科目开考意味着所有教授的科目都必须进行测试。这不是增加孩子的负担吗?
此外,考试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四科采取笔试闭卷考试;
道德与法治、历史两门笔试均为开卷笔试;
除了闭卷笔试外,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还需要测试实验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需要计算机化考试;体育教学采用过程考核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
孩子能应付这么多类型的考试吗?
家长的担心可以理解,但中考改革真的会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吗?
改革背后隐藏着哪些信息,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面对?
首先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次中考改革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两考合一”
将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入学考试合二为一,统一规范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测试对象
坚持“学校全部开放、科目全部开放”,其中:德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被列为考试科目;美术、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列为考试科目。
各科目得分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听力30分,笔试90分),道德法治60分(其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7分))、历史60分、地理60分、物理笔试60分、化学笔试60分、生物笔试60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技能测试共20分;信息技术1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过程考核20分,现场测试30分)。总分为800分。
其中体育、健康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50分。增加的20分是过程考核部分。该部分成绩为七年级下学期至九年级上学期四个学期成绩之和。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中考改革的原因和目的?
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中考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难以选拔国家需要的人才,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教育问题。
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过去,初中教学往往存在“要考试就学,不考试就不学”的倾向。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和体育等次要科目往往毫无用处。尤其是在考试周期间,他们的课经常被主科老师占用。
如果不注意运动,孩子身体素质就会下降,近视率会逐年上升;
如果不认真对待美术课,孩子的艺商就得不到发展,审美能力就堪忧;
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孩子就很难适应网络时代。长此以往,孩子的全面发展势必会受到影响。
学生成为考试机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死记硬背教学”+“题海战术复习”。学生只能做题,不能应用;他们只懂理论,不懂实践。
备考压力很大
按照传统的中考模式,学生要参加两次考试,一次是初中毕业考试,一次是高中入学考试。考试通常在初中三年级毕业时参加。
孩子们多次、密集地备考,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和压力,不符合当前“双减”政策的要求。
正是由于传统中考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中考改革势在必行。
事实上,高考的每一次变化背后,都隐藏着国家培养人才的方向。
那么,这次中考改革背后,到底揭露了哪些隐情呢?
注重全面发展是关键
纵观各地中考改革,不难发现国家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如今,各地中考基本坚持“各科开放、各科开放”的原则。许多以前不被重视的辅修科目,现在都被纳入中考行列。
例如,今年西安市教育局下发通知,明确陕西省统考两科生物、地理从今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学生起纳入中考;
又如,教育部此前发布通知,力争2022年全面实施美育中考。
考试范围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等,分数从10分到40分不等。也就是说,未来美育将不再是一门兴趣课,而是被纳入中考,成为“刚需”。
这次改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用中考这个接力棒倒逼学校、家长、学生重视美育,让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无论是中考改革还是高考改革,重视体育是大方向。国家明确要求“完善中考体育考试内容、方式和评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数”。这也体现在这次中考改革上。
今年,河北省中考体育分值由30分提高到50分,提高了20分。这还不是最多的。
2020年,云南中考将体育分由50分提高到100分,增加了50分。
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
传统的中考模式基本上都是笔试,孩子只要了解理论就可以取得高分。然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只是会解决问题的书呆子,并不具备真正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这次中考改革将提高实验操作考试成绩,用中考倒逼学校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真正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实施“双减”政策,减轻孩子备考压力
虽然在中考改革下,孩子参加考试的科目有所增加,但备考压力并没有增加多少。一方面,这是因为这次改革遵循“学完即考”、“两考合一”的原则,减少了集中备考、多次备考的时间和压力。
另外,在时间安排上,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般安排在学年末举行,避免毕业时集中安排。以河北省为例,地理、生物考试、生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信息技术考试都安排在八年级学期末,这也减轻了初中生的压力。
如今,中考正在进行重大改革。我相信家长们最关心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改革,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考上好的高中?
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太着急
很多家长在粗略了解中考改革的内容后,会陷入严重的焦虑之中。中考科目突然增多,体育成绩逐年提高,就连以前不被重视的音乐、美术也要考。我应该怎么办?
其实,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并不需要过度焦虑。政策的本意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不要让辅修科目的时间被占用。其实真正的考试不会像家长想象的那么难。
以河北的这次改革为例。运动加的20分是正常分。他们只是呼吁大家每天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另一个例子是美育考试。家长不必为了中考而让孩子报读一堆艺术专业班。
从现有试点情况来看,美育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以2018年起试点美育中考的江苏省淮安市为例。音乐、美术各科满分5分,共10分。只要学校提供足够的课程,学生努力学习,成绩基本上都会在9分以上。
警惕偏科,注重全面发展
中考改革的方向是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偏科的孩子可能会相对吃亏。
以北京为例。北京以前的中考模式是5选3。比如文科不好的孩子可以选物理、生物/化学,然后在文科三科中选一门比较有优势的科目,另外两个不擅长。你可以完全放弃这个话题。反正不选择就不用参加考试。
但这已经不可能了。改革后,采取“全科考试”模式。如果孩子在某些科目上有明显的短板,可能会严重影响总成绩。
关注各学科的核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无论中考还是高考改革,都是为了减少简单记忆、机械训练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应用能力和核心学科素养。
这意味着靠答题、死记硬背获得高分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程晓棠教授就曾做过一次专门解读新课程标准的讲座。他用一个考试题的例子来说明新旧课程标准侧重点的差异。
左边的问题属于旧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是语言能力。学生只需要听到关键词,不需要详细理解。
右边的问题需要根据角色在对话中所做的事情来选择角色的名字。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实际听力能力的考验。
总之,题海战术不再管用,我们要注重思考和素养。
培养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双减政策下,孩子们的工作量减少了,考试次数减少了,学科相关的校外培训也减少了,但中考的难度却没有降低。
所以,在当前新形势下,真正拉大孩子差距的,是学习的内驱力。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放弃原来“胡萝卜+大棒”的奖惩方式,重点辅导孩子提高内驱力。
家长应该多给孩子积极的鼓励,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同时,父母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发现一些特别的兴趣点时,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深入探索,比如带他们做实验、做手工、听音乐会等。
只有让孩子从“愿意学习”转变为“爱学习”,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强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才能,才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
写在最后
从总体上看,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国家需要的人才不是只会答题的考试机器,而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能够学以致用的人。
只要把握好大方向,我们就不必对中考改革过于担忧。相反,我们应该根据政策方向来适应变化。
查看并期待分享!
相关资讯
-
学前教育考试皮亚杰考点,皮亚杰学前教育学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考试皮亚杰考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考试皮亚杰考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皮…
2025-01-15 19:00:03 0
-
学前教育语言怎么考试,学前教育语言怎么考试的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语言怎么考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语言怎么考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学前儿…
2025-01-14 19:48:02 0
-
教育机构提前组织考试,教育机构提前组织考试违法吗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机构提前组织考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机构提前组织考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12分…
2025-01-14 14:56:03 0
-
特种作业证教育培训,特种作业考试培训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特种作业证教育培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特种作业证教育培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考电工证一…
2024-12-30 07:40:03 0
-
家庭教育孩子遇到挫折,家庭教育孩子遇到挫折怎么办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家庭教育孩子遇到挫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孩子遇到挫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如何在…
2024-12-26 23:00:04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