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夸父一号踏上逐日之旅(夸父逐日百度百科)

夸父一号踏上逐日之旅(夸父逐日百度百科)

家庭教育 2024-06-11 16:26:44 302 教育网

神话故事中的“夸父追日”如今随着科学卫星的发射而成为现实。10月9日7时4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伴着旭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将我国太阳综合探测卫星——号送入天基太阳观测站“夸父一号”。它进入距地球720公里的太阳同步黄昏轨道,周期为99分钟。

这颗以《山海经》年追逐日华山的“夸父”命名的卫星,从此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太阳之旅。

夸父一号踏上逐日之旅(夸父逐日百度百科)

“夸父一号”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甘维群告诉中青报、中青报记者,“夸父一号”是“悟空”的后继卫星。”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工程“墨子”“慧眼”。继“实践十号”、“太极一号”、“怀柔一号”之后,又一航天科学卫星研制发射,搭载三颗各具神力的有效载荷装置,具有“一磁暴、两卫星”的特点。风暴”为科学目标,有望实现我国天基太阳探测卫星的跨越式突破,开启我国太阳空间综合观测新时代。

与此前备受关注的美国“帕克”号和我国“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不同,“夸父一号”对太阳进行直接观测。

甘伟群表示,“帕克”号是美国主导的一颗飞近太阳进行观测的卫星。它的轨道可以到达约10个太阳半径的近日点。它历史上首次能够如此近距离地观测太阳附近的粒子、磁场等。但正是因为距离太阳较近,受到的热辐射非常强,所以只能“戴上”厚厚的隔热罩,无法面向太阳直接观测。“夸父一号”直接“看”太阳,利用遥测、遥感方法对太阳进行成像。

“羲和”号是科学实验卫星,“夸父一号”是专门用于太阳探测的空间科学卫星。甘维群介绍说,太阳大气从内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羲和”号实现了国际首次在太空对太阳H波段进行光谱扫描成像,即在可见光波段进行色球层研究。

“夸父一号”首席科学家助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苏洋表示,“夸父一号”是对太阳磁场、光球层、莱曼色球层的多维观测、日冕等,比如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从紫外波段进行观测,太阳硬X射线成像仪从X射线波段进行观测,这在地面上根本不可能实现。

“卫星在与太阳同步的暮光轨道上运行,一年中只有三个月左右有短暂的地球阴影,其余时间都是充足的阳光,可以长时间连续不间断地观测太阳。”“夸父一号”卫星系统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朱成告诉记者,该卫星设计寿命为四年。在卫星研制过程中,开创了许多新设备、新技术。

甘维群介绍,“夸父一号”卫星的科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一个磁场、两个爆发”。“一磁”就是太阳磁场,“两爆发”就是太阳上最猛烈的两种爆炸现象,——耀斑和日冕质量。射弹。

“太阳物理学家要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磁场与耀斑、磁场与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与耀斑的关系,研究它们的形成、演化、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因果关系,同时为空间天气预警提供支持。”甘伟群说道。

“夸父一号”卫星有哪些创新?甘维群总结为“三个第一”:一是以“一磁暴两暴”作为卫星科学目标并配置相应的载荷组合,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二是全球首次在近地卫星平台上测量全太阳矢量磁场、太阳耀斑非热辐射成像、太阳表面形成和日冕物质抛射的近螺旋表面传播。同时观察;三是全球首次实现莱曼阿尔法谱线波段全螺旋面和近太阳表面无缝同步成像观测。

他告诉记者,“夸父一号”卫星正式进入工作模式并交付用户后,每天可观测数据约500GB。经过地面支撑系统和科学应用系统处理后,将向全球开放,共享数据,供科学家进行太阳研究。物理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高峰年预计在2024年至2025年左右,“夸父一号”卫星计划借此机会记录第25个太阳周期的“太阳风暴”。

甘维群表示,届时,通过“夸父一号”卫星数据的全球开放共享,对其观测成果的研究有望成为国际热点。科学家在研究太阳活动规律的同时,也会及时预测太阳爆发对人类的影响。

栏目主编:顾万全张武文案编辑:杨蓉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