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是哪一年(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标准)

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是哪一年(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标准)

家庭教育 2024-06-07 20:06:30 606 教育网

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号文(国发[2015]67号,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财政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对所有城镇和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人数

据了解,“两免一补”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材、补贴生活费”。此前,城市义务教育仅向低保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调整后,统一向城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体义务教育学生。将原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城镇学生免学杂费、低保家庭学生免费课本、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贴等政策调整为“两免一补”。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实行“免一补”。“一补”政策。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是哪一年(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标准)

问答全文

问:此次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背景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2006年以来,国务院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农村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费教科书、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家庭),推出农村学校公共经费基准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校舍安全和维护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所需经费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2008年,国务院决定免收城镇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有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中央财政将给予适当奖励和补贴。

近10年来,义务教育投入大幅增加。全国义务教育一般公共预算投资从2005年的243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1993亿元,年均增长19.4%。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农民教育负担明显减轻,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流动性加大,现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不一致、资金可携带性弱、资源配置不平衡、综合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解决。为此,国务院正式发布《通知》号。

问:建立城乡统一、重点关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何意义?

答: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与城镇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以农村为重点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适应新型城镇化的举措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户籍制度建设。改革保障民生底线的重大制度突破,是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民工城镇化的重大制度创新。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

一是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与城镇学生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的政策是分开设计的。随着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农村学生和农村学校的状况发生了变化,难以继续享受中央“一免一补”政策。随着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在一些经济困难地区和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公共经费补贴水平出现城乡“倒挂”。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有利于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高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实现教育经费可携带,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形势要求。近年来,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义务教育带来巨大压力。接收大量流动儿童的地区和学校多次呼吁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改变中央财政仅分享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的现状。统一城乡学生“两免一补”政策,相关教育经费随身携带,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市求学学生的关怀,适应了新型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形势。

三是强化保基本、覆盖底线、补短板、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原则。无论是“三个统一”还是“两个巩固”,都是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支撑标准。同时,中央将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师支持计划等,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和薄弱环节。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四是有利于建立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中央的这一新举措是我国首次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制度机制设计,确定城乡义务教育投入政策、投入标准、中央与地方经费分担比例,建立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机制框架,有效保障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义务教育经费。稳定持续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健康发展。

问:新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综上所述,通过“三统一、两巩固”,建立城乡统一、重点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让相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

一是统一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将原农村学生“两免一补”、城镇学生免学杂费、低保家庭学生免费课本、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贴等政策调整为“两免一补”。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实行“免一补”。“一补”政策。

二是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共经费基准指标。中央确定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共经费基准限额为:中西部地区小学生每人600元,初中生每人800元,小学生每人650元。小学生,东部地区初中生每人850元。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不低于基准限额的标准享受公共资金补助。现有公共资金补贴标准高于基准限额的,要保证水平不降低,同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高公共资金补贴标准。中央将适时调整基准指标。

三是统一中央和地方资金共享机制。中央财政对城乡实行不同的经费共享机制,即中央仅分享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城镇义务教育经费由地方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和补贴。按比例分享机制。具体来说,国家规定课程的免费教材经费由中央全额承担,地方课程由地方政府承担;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5:5的比例共享,贫困线由各省重新确认并报财政部批准后教育之中;落实生均公共经费基准指标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配。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区)为8:2,中部地区其他地区为8:2。东部地区6:4、5:5。

两个巩固: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学校建筑安全长效机制。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及附属设施修缮、抗震加固、改扩建。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所需资金,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5:5。东部农村地区,中央财政政府将继续提供激励和补贴。城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安全长效机制由当地政府建立,所需经费由当地政府承担。二是巩固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按照现行教师工资政策,中央财政将继续对中西部、东部地区困难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

问:新政策的一大亮点是“教育经费可携带”。可移植性是如何实现的?

答:新政策推动相关教育经费与学生可携。

可移植性是什么意思?通俗地说,就是钱跟着人走。什么样的钱才能让人走路呢?一是“两免一补”基金,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补贴生活费。学生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另一个是生均公共经费基准额度,这是国家统一确定的基本补助标准。无论学生在哪里接受义务教育,国家都会按照不低于基准限额的标准,全额安排学校公共经费补贴,这种方式比教育券更直接,需要兑换。无需兑换即可携带,学生直接受益。

为什么教育经费可以随身携带?一是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建成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国学籍管理的无缝连接和互联共享。无论学生如何移动,都可以直观、及时、准确地进行管理。核定的学生人数将为实现教育经费可携带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得益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统一。政策调整前,各地区分学生身份主要依据户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分离资金保障机制的继续实施将导致城乡学生区分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因此,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和公费生均基准配额政策,强化学生以学籍而非以学籍为依据平等享有基本权益。户籍状况,体现了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性和可及性。原则。

问:《通知》要求加大投入,突出重点。为什么说新政策的投资重点仍然是农村?

答: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是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帮助贫困地区教育脱贫、弥补突出短板、实现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财政部、教育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在落实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国家教师培训计划、农村教师支援计划等,重点关注革命老区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问:新政策如何体现民办教育的“平等对待”?

答: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发展。此次出台政策的出发点是切实履行政府为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费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将“一视同仁”,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民办学校学生的学杂费,按照中央确定的生均公费基准指标免征学杂费。民办学校的学费高于基准限额的部分由学生家庭承担。国家对民办学校的补助标准不低于基准限额。民办学校的学生与公立学校的学生一样,享受国家规定课程的免费教科书,经费全部由中央财政承担。民办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5:5的比例分享。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民办学校的支持,有利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发展,丰富学生就学选择。

问:新政策对寄宿学校、规模较小的学校、北方供暖地区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提供了哪些支持?

答:《通知》已明确,在落实生均公共经费基准限额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国家按每寄宿200元的标准增加对城乡寄宿制学校的公共经费补贴每年学生人数以支持寄宿学校的运营。继续以百人为基础,对农村百人以下小型学校给予公共资助,支持农村小型学校和教学点顺利运行。继续综合考虑供暖周期、取暖费标准等因素,加大对北方供热地区城乡学校的公共资金补贴力度。对城乡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6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进一步保障残疾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问:新政策什么时候实施?各级财政需要花多少钱?

答:新政策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实施,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初步测算,2016年至2017年,国家财政需要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将超过3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将超过2200亿元,地方财政约1300亿元。

问:下一步如何保障政策落地?

答:一是立即部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二是指导督促地方政府加强省级协调,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监督检查和信息公开。三是根据政策调整及时制定和修订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四是优化教育布局,深化教育改革。(记者杨迪)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