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初中老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初中老师弹性上班)

初中老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初中老师弹性上班)

家庭教育 2024-05-14 23:17:25 28 教育网

对于杭州四季青中学的92名教师来说,“迟到早退”不再是问题。

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允许教师每周利用两晚的自习时间,换取“迟到早退”的“双减假”、半天的“探亲假”和月,以及工作日的“零星”紧急时间。伪造的”。

初中老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初中老师弹性上班)

2021年9月,“双减”政策两个月后,浙江省杭州四季青中学试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在杭州市91所初中中,是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中学之一。

“很高兴!”这是大多数老师听到假期的第一反应。在繁重的教学、科研、竞赛评比任务中,它就像隔离杂质的真空地带,给老师们“松一口气”的机会。这一系统也引起了四季青中学的高度关注。其关于弹性工作制的举措时常出现在当地媒体并引发网友热议。

今年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西亚建议教师根据教学安排,积极探索实施灵活上下班。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教师的弹性工作制上。

此时,弹性工作制已在杭州四季青中学运行一年半了。作为样本,这所中学的经验讲述了一个小系统如何在教师中实施和内化,以及如何成为支持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关键杠杆。

杭州四季青中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给老师松绑减压

二月的一天,下午近四点,阳光透过树荫,照在“浙江省杭州四季青中学”的牌匾上。学校外面的马路上,有几辆车驶过,偶尔还伴随着一两辆电动车,让道路显得格外空旷。

林威知道,再过两个小时,这条路上就会挤满了拥挤的车辆和急着接孩子的家长。平时,他是等待高峰的人之一,但这一天,他却没有关心学生和家长。他只想赶紧回家,为客人做好一顿饭。

申请“双减休假”非常方便。向学校办公室提出申请后,只需几分钟即可获得批准。作为班主任,林伟提前将管理工作交给了老师,下午3点40分就可以下班了。

对于杭州四季青中学的老师们来说,午后的阳光并不常见。林威看到的往往是黑夜里明亮的灯光。他在这所中学工作了10年。如果不是一年半前实行“弹性工作制”,他很少有机会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抬起头来,看到另一片“风景”。

从温州调到杭州后,林伟感觉教学压力增大了。他一直是班主任,带领一个班级从一年级一直到三年级。他注意到,近年来,教师面临来自家长高要求、学校升学率、学生全面发展三个方面的压力。生活被这些压力所磨灭。女儿现在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他至今还后悔初中时没有给她足够的照顾。在家庭的分工中,是妻子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承担起照顾老人的重担。

像林伟一样,老师们想要照顾父母、陪伴孩子,只能搬到周末、寒暑假。不过,也会有很多科研任务、教学科研活动、教师培训等填补这些法定假期。在此期间,我们也会随时联系家长。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号文,“双减”政策开始实施。这项政策落在了四季青中学的每位老师身上,这意味着他们每周两次需要承担晚托服务,这将推迟到晚上8:00至8:30下班。

对于教师来说,工作又侵入了生活的领地。英语老师韩林梅这样形容接受课后托管服务的感受:“这会让我产生一种错觉,我从早到晚都在工作,一整天都被工作填满了。”

晚上学生们独自学习。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倪敏校长曾任杭州市政协委员。她经常与其他几位校长一起倡议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减轻教师压力。这个提议来自于她的观察——。她发现,老师们的生活总是让位于工作,以至于他们“做手术或者做一个小切口”的时间不得不推迟到寒暑假。

然而,一开始这只是一个提议。她有很多担忧:没有先例。一旦开始,会不会失去控制,变得不可收拾?“我害怕,我不敢这么做。”

转折发生在2021年9月“上城区初中质量提升强校行动”招生诊断期间。倪敏清楚地记得,在诊断会上,指导专家分析了与学校老师的谈话,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很敬业、很努力,但老师们也有一些焦虑,感到压力很大。压力来自生活质量和教学两方面。”

倪敏听到了专家的建议:“可以落实教育部关于教师灵活上下班的建议,缓解教师压力。”那一刻,她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

“万一92名老师都请假怎么办?”

杭州四季青中学并不是一流的。这是一所公立中学,生源不如私立学校。唯一特别的是,它是一所“起点低、出口高”的学校。韩林梅说,“我们招收的学生参差不齐,但第一批中考录取率高于杭州平均水平。”

学校位于杭州市上城区,距杭州最大的服装批发基地——四季青服装市场不到一公里。它为四季青中学带来了一半的学生。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压力几乎全部落在老师身上。韩林梅感叹:“我们中学最能体现杭州初中教师的工作状况。”

班级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需要个性化辅导。为了弥补不足,老师会在中午半小时和下班后一小时进行辅导。“一个早上来的比较早,下班后的课后辅导也跟另一个竞争。”林伟表示,为了提高录取率,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有具体的提高指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的老师们尽心尽力,努力工作。有时,班主任林伟会因为学生成绩上不去而感到焦虑。

不仅仅是教学的压力,韩林梅还发现,“与以前不同,老师只要教好,现在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前,可能更重要的是成绩,但现在学生的心理状况也需要老师关注。”每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德育老师,为心理压力沉重的学生提供指导,班主任也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倪敏记得,有一个学生因为母亲病了,心情很沉重。有一天,他直接冲到了六楼。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立即发现并拉倒了该学生。

老师教学生。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倪敏今年54岁,一直在这所中学任教。在老师们眼中,倪校长性格直率,乐于跟上新的教育潮流,为老师着想。他热衷于帮助单身教师解决婚恋问题,也不愿意犹豫帮助同事。与大多数校长不同,她也是一名一线教师。——自1999年进入学校管理层以来,她从未放弃过教学。因此,她深知教学的压力。

指导专家走后一周,倪敏召集学校管理层讨论如何“灵活上下班”。每一个假期都经过深思熟虑:“双扣假”,就是每周用两晚的照顾换取一天的“迟到”或“早退”。当天,您可以选择上午9:30上班或下午3:40下班。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是为了避开早晚高峰时段;“探亲假”是每月半天,你可以利用这半天陪伴父母和孩子,同时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零星休假”延续了之前的措施,在工作日留出2个小时作为紧急情况。

当我听说这些假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英语老师董芳芳是在一次教师例会上第一次听说这些假期。她记得校长解释完后,她在工作平台上看到,相应的假期申请栏已经开通,从那天起就正式实施了。”,她心里踏实了,“我感觉很幸福。

那时候,在食堂里,在办公室里,在谈话间隙和休息时间里,每个人都在讨论这些假期。“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些叶子?”“怎么用?什么时候可以用?”“需要什么级别的批准?需要经过校长的同意吗?”

一两个月后,当老师们亲自尝试这些假期时,讨论慢慢平息下来。

制度真正实施后,倪敏也担心:“如果92名老师全部请假怎么办?是会无休无止地请假,还是每天只有一位老师请假?”经过一个月的试用,她做了一个统计,发现老师请假的数量在可控范围内,她松了口气,“完全可控”。下学期,她为教师增加了30分钟的课间锻炼计划。

该项目在网上引起了小小的涟漪。“这样会让老师更累。”“可以放老师走了吗?”“教育工作最怕盲目发号施令。”倪敏认真对待这些评论,“每一次改革都有压力。”她认为,这场争议只是弹性工作制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干扰。作为最早试点的项目之一,周边学校都在关注这一制度的成败。

“只要学校老师觉得这个好,我就可以继续做下去。”倪敏觉得老师们确实受益匪浅。有的老师还会问她:“我托儿晚了两天,可以每周休息两次吗?”

回到生活的领地

就像做一道算术题一样,东方芳“计算”着这几个假期的用途。

她请了一天半的探亲假,陪母亲去看医生。去年,我60岁的母亲得了癌症。病情稳定后,她需要每三个月到杭州医院检查一次。大医院的手续比较复杂,董芳芳必须亲自到场陪妈妈看诊。

每周一次的双休是用来接送我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的。以前,她上班比女儿早,下班比女儿晚。女儿长大后,由爷爷奶奶接送。可女儿却会撒娇撒娇,央求东方芳芳出现在她的校门口。不过,周末带女儿出去玩是她唯一能弥补的方式。现在,她每周都有机会接女儿一次。“现在,如果我告诉我女儿明天可以来接你,她会很高兴的。”

董芳芳利用假期是教师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这所中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0岁。最常见的教师形象之一就是中年人,有老人赡养,有孩子照顾。生活压力不小。弹性工作制的实施,让教师回归生活的领地。

林威多年来一直遗憾未能参加女儿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过去,林伟感到很无奈,“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为了工作而妥协”。去年,林威用双扣的方式,接待了一位远方的朋友。这是林伟第一次感受到“我不必为了工作而放弃生活中的东西”。韩林梅还将利用“双扣假期”重拾年轻时的爱好,和朋友一起打篮球、锻炼身体。

韩林梅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老师既能谋生,教学质量也不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今天打算双休,我的工作效率会更高,学生也会更高效。”改善他们的学习。”效率。下班后,其他老师自然就会承担起管理班级的任务。”

一年半来,这些假期已经融入到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熟悉哪种假期更适合自己。文科老师经常利用下午的双扣假期,因为早上需要陪学生晨读,而理科老师则没有这个顾虑。假期并不适用于每一天。他们通常会在没有课程或教学和研究活动的情况下申请这些假期。

老师教学生。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倪敏坦言,这只是她能做的一件小事,“不能完全缓解老师的压力”。

为了保证升学率和教学质量,弹性工作制此时很难发挥作用。当工作繁忙时,工作量大的老师就会选择放弃假期。吴军就是其中之一。实行弹性工作制一年半以来,她请的假不超过10次。这个账很容易算。——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她会有一个“担忧”,“课后我要回答学生的问题,今天的题没有解决就留下了,明天还会有新的问题。”与学校里等待答复的几十个孩子相比,吴军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我儿子一会儿就可以回去照顾他了。”

压力依然存在,但这个制度的意义在于,它给了老师在应对压力时“松口气”的选择。

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韩林梅并不知道教学是这样一个“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的工作。从业13年,工作逐渐渗透到她的生活中。她常常觉得自己停不下来。当她真正休息的时候,她会习惯性地查看手机,看看有没有父母的新消息。

对她来说,这个系统就像音乐休息一样,给了她一个“放慢工作节奏”的机会。现在,每个月有一两次,当下午3点40分的时候,她就收拾东西,告诉学生:“老师今天要早点下班。”

“没问题。”同学们高兴地向她告别。

新京报记者徐巧丽编辑刘谦校对吴兴发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