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同济大学介绍及专业分析报告(同济大学介绍及专业分析论文)

同济大学介绍及专业分析报告(同济大学介绍及专业分析论文)

家庭教育 2024-05-31 04:57:58 348 教育网

同济大学

教育部直属高校

同济大学介绍及专业分析报告(同济大学介绍及专业分析论文)

教育部、国家海洋局、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一级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艺术设计

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车辆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建筑学、海洋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数学、测量科学与技术、化学、地球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城乡规划、生物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政治学、外语文学、风景园林、设计学

一级博士点

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文学、设计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学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学校地址:上海

历史沿革: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龙在上海创办的德国医学院;1908年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新成立的同济德文医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学堂。工程学院;1923年正式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学院:

新生医院:

建立了10大类平台,分别是经济管理实验班、工程实验班(智能制造)、工程实验班(土木与环境)、科学实验班、医学实验班、人文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工程实验班(信息)、工程实验班(建筑、城市规划、景观与设计)、工程实验班(智能交通与车辆)覆盖全校70个本科专业。

培养大类:1+3”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一年级学生全部进入新生学院进行全科培养和管理,第二年开始进入专业学院。第一学年,新生学院将通过课堂内外多种方式为新生提供专业指导。第一学年结束前,组织大类学生确认专业(或转专业),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是的。

经济管理学院:本科专业: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专业:建筑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城市设计

学院拥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3个一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

设计创意学院:本科专业: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土木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地质工程、智能建造

学院现有9个博士点学科、12个硕士点学科、2个工科领域。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交通工程学院:本科专业:交通工程、交通运输

汽车学院:本科专业:车辆工程(汽车)

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车辆工程博士点、动力机械及工程博士点、硕士点拥有车辆工程硕士点、动力机械与工程硕士点、车辆工程学士学位点。依托车辆工程、动力机械与工程、车辆应用工程三大学科门类,针对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汽车、汽车工程、汽车电子、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测试技术等专业人才需求,新能源在汽车动力系统、汽车安全与智能驾驶、汽车产品管理与营销等教学研究方向上,建立了完整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以德语双外语教学为特色和英语。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是国家首批设立的博士点之一,也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拥有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粉末冶金汽车材料产业技术工程中心。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智能制造、能源与动力工程

学院涵盖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和土木工程下的供热、供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二级学科。精心创建和建设了“先进制造”、“智能工程机械”、“城市建筑节能”、“城市与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城市与城市气体燃料利用”等一流学科。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本科专业:测绘工程

学院拥有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大地测量学和测量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自然资源部现代工程测量重点实验室、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教育部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分中心、深空探测联合研究同济大学分中心教育部中心、上海高校“测绘与空间信息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索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软件学院:本科专业:软件工程

医学院:本科专业: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院:本科专业:口腔医学

学院已拥有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口腔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以学士、硕士为主的完整的高等口腔医学教育体系。和博士学位。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专业: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

学院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本科专业: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海洋技术

学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学科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海洋地质学科位居全国第一。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本科专业:工程力学、飞机制造工程

学院拥有力学、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其中工程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力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力学、航空航天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科学学院: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

学院拥有数学所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并建立了数学博士后流动站。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应用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学院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二级学科)。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学院拥有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广告学

学院设有新闻与传播、设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与设计专业学位(MFA)、音乐表演专业学位(MFA)、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它还拥有设计博士课程下的新媒体。博士研究方向为艺术与理论,招收该方向博士研究生。与设计创意学院共享的艺术设计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QS艺术设计学科排名全球第13位、亚洲第1位。

外国语学院:本科专业:德语、日语、英语

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博士点和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德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语言学,以及英语和德语翻译硕士学位。专业学位(MTI)学位项目,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学术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多个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研究集群,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人文学院:本科专业: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学院拥有哲学、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艺术理论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艺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MFA);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以及哲学流动站博士后一名。

法学院:本科专业:法学

学校具有法学学士学位、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是首批“应用型综合型优秀法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上海市优秀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上海市优秀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优秀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本科专业:政治学与管理、社会学

学院具有政治学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政治理论、中外政治制度、政治社会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6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它还拥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中德工程学院:本科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汽车服务工程

中德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由中国教育部和德国联邦教育科技部共同发起、直接指导和支持的中德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示范院校。学院借鉴德国大学独特的教育模式和质量,面向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培养适应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智慧城市与应用等领域要求的国际化人才。建筑智能化发展趋势与产业升级。化学工程和管理人才,在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采取3+1联合培养模式:第一至第三学年在国内培养,第四学年在德国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合作协会26所应用科学成员大学接受专业教育及综合工程能力训练。学生毕业后获得中德双学士学位。

科目评价:

土木工程A+、环境科学与工程A+、城乡规划A+、管理科学与工程A+

设计A、数学A-、机械工程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建筑学A-、交通工程A-、景观设计A-、软件工程A-

马克思主义理论B+、外语文学B+、物理B+、化学B+、海洋科学B+、生物学B+、力学B+、材料科学与工程B+、控制科学与工程B+、测绘科学与技术B+、工商管理B+,公共管理B+

哲学B、应用经济学B、法学B、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B、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B、基础医学B、临床医学B、政治学B

生物医学工程B-、口腔医学B-

教育C+、地球物理学C+、电气工程C+、信息与通信工程C+

新闻传播学C、水利工程C

体育C-、汉语言文学C-、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C-、药学C-

希望您仔细阅读、点赞并收藏!跟着宋老师,报考无忧!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