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孟子说仁义(孟子强调仁义礼智)

孟子说仁义(孟子强调仁义礼智)

家庭教育 2024-05-26 03:07:23 896 教育网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1年——289年,此时孔子已经去世百年左右,他俩虽然没有师徒关系,但孟子是很崇拜孔子的,他也很认同孔子的儒家学说,一生致力于此。

孟子一生奔走在各国之间,游说各个国君,或者说是,希望有君主能够接纳他的仁政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核心便是仁义当先。如果君主能以仁义治国,则能全面推广这种思想。

孟子说仁义(孟子强调仁义礼智)

孟子的思想虽然后来出现,但在战国时期并不流行,因此屡屡遭遇阻碍。孟子晚年再也无法逃跑,只能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写作等事业。

孟子曾在齐国宣扬“仁政无敌”的理论,齐威王虽然表面没有反对,但心里所想却是另一回事,孟子也看出来了,心里自然不舒服,但又不好说什么,只能谢绝齐威王赠送的百两金,黑着脸挥袖离开齐国。

孟子在齐国不得志,于是跑到魏国来游说,因为他是很有名的学者,而梁惠王也想向孟子请教治国之事,所以两人一拍即合,来了一场会话。

这次谈话并不愉快,双方的目的都没有达到,因为魏国一直是秦国、楚国、齐国手里吃了不少败仗,梁惠王是想在孟子这里问策,好报复回去,而孟子这套仁义治国,在当时看来太过空泛,完全见不到一点利益,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次年,梁惠王去世,他的儿子梁襄王继位,于是孟子与梁襄王见了一面,想要再次游说,但见面后对其印象很差,并说了句:“望之不似人君!”

原文:“看他的样子,不像是人王,也看不到什么让他害怕的东西。他突然问道:‘世上有邪恶吗?’

我回答说:‘决心成为其中一员。”“谁能做到?’他回答说:‘不喜杀生的人可以做。”“谁能做到?’

他对他说:“全世界的人都不会同意你的观点。”王志福苗虎?七八月间若遇干旱,幼苗就会枯死。天阴云密,细雨绵绵,禾苗茂盛。如果真是这样,谁能控制得了呢?

如今,天下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天下人民都会领导他、仰望他。诚然,人归时,必从水中而下。谁能控制它?”

孟子为何这么说呢?

首先看,孟子讲梁襄王时,第一个字是“望”,自然是孟子经过一定的观察,结合整句话则是,此人看着似乎没有国君的样子,就算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

梁襄王的提议是:“天下恶乎定?”

意思是如何安定天下,梁项王却不如他的父亲。他的问题不能切中要点,不能说出问题的核心。提出的问题很简单,都是治国理政的常识问题。

孟子只好顺着梁襄王的思路,一步步引导对方,大致说明了作为君主,只有使天下归附,才得人心。如果想要得人心,就要施行仁政爱护百姓,轻易不能动刀兵,待民心所向之际,便是天下合合之时,自然而然天下安定。

孟子说话的方式与教导小学生没有什么不同。他一步步向梁襄王解释。再加上他对梁襄王印象不好,所以说话就比较直接,所以说梁襄王不像君主。

当然,孟子还是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儒家思想。在他看来,只有不嗜血的君主才能施行仁政,统一天下。但讽刺的是,最终统一天下却是秦始皇。

孟子曾预感五百年内,必有王者兴起统一天下,唯一对不上的则是,这位王者不止嗜杀,还杀了不少人,为何会如此呢?

因为战国时期,虽然国家众多,但并不存在一家独大的情况。他们都是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而且都是高人一等。自然,没有人服从对方。统一世界并不容易。

所以,单靠仁义是无法统一天下的,其中的种种原因就不一一详细解释了。不过秦始皇直接以武力征服,的确最为直接有效。因为在各国都口服心服的时候,天下权柄掌握在手中之时,才有资格去施行仁义。国与国之间如果只讲仁义,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

比方——宋国宋襄公,在与楚国争锋时,两国交战之际,却要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第二年便因伤而死。

孟子据说是聪明的。他确实是一位睿智、博学的人。他能预测历史未来的走向,所以他并不傻。之所以屡屡纠结于仁义的问题,只能说他思想太过超前。

在战国时期,世道还是比较混乱的,而且社会生产力低下,各个国家都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施行仁义,除非像秦始皇一样,将天下握在手里,待天下太平,此时才适合布施仁义。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