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庭教育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梁捷(语文梁老师)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梁捷(语文梁老师)

家庭教育 2024-05-05 12:00:34 147 教育网

极目新闻记者柯程

摄影集木新闻记者黄世峰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梁捷(语文梁老师)

对于不支持的音视频格式,请尝试刷新重播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0点击并按住拖动视频既然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尊重、真诚的词语、理解,用心爱护每一片绿叶。”1月15日,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红山中学语文教师梁娇做客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名师来了·冲刺中考》今年中考语文预测视频直播节目,题目可能出现的新变化,复习点建议,分享我自己25年语文教学的感悟。

焦亮老师做客《名师来了·中考冲刺》节目

题型调整接轨新高考

2022年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中考试题是否会有相应调整?

焦梁老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指出:聚焦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要品质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艺、劳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核心能力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航标。

相应地,今年中考语文科目试卷的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改为现代语文阅读、古诗词阅读、语言应用和写作等部分,使得试卷更加清晰,也更加接近新高考的试卷结构。

具体来说,梁娇老师透露,可能的改动是:选择题11道,共33分;关于单词发音、词形和连接句子的附加问题;现代阅读1题改为2道选择题和1道4分主观简单题;“综合学习”可能会被删除。“语文的改变是为了将整体题型思路与新的高考题型结合起来,当然具体的改变以考前官方的说法为准。”梁娇老师说道。

焦亮老师讲解中考语文复习建议

备考时要掌握的五个原则

焦亮老师总结了备考汉语考试的五点建议。

中国评论五项原则

一、点面结合原则:除了紧跟老师的步伐外,还应当拟订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复习方案。建议以时间为经为序,以考点为纬为靶,清楚每一月、每一周自己要干什么,复习哪些内容,每一个考点包含哪些知识点、能力点,有何具体要求。

二、双管齐下原则:首先应回归教材,比如字音、字形的识记,词语(成语)的掌握,名句名篇和文学、文化常识的温习,尤其是课本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相关语言知识,翻译技能的演练。要重视课外复习用书,而又始终不废教材,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三、相互调剂原则:轻松阅读和艰苦练习相互调剂,能舒缓复习压力。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备考手段,能够扩展视野,增加知识储备,提升作文的文化品位。梁老师特别提醒,除阅读时文报刊、经典美文,还可以看新闻联播或大型节目,引进时代活水,积淀生动事例材料,拓宽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向。

四、整体推进原则:把握好四大考点: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和写作,循序渐进。同时以写作为主线,把写作备考贯穿于复习的全过程,作为一条主线串联起其他所有考点和环节。

五、两时呼应原则:对于易混难记的知识点,如字音、字形、名句背诵部分则应在复习之后随时回顾,间时巩固,对于诗歌鉴赏、文言文翻译和现代文阅读则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适量的间时练习。化整为零、日积月累的间时复习策略应当成为化解疑难、夯实基础的复习智慧和方法。

作文先要理解透题目

关于语文复习的重点,梁老师建议,重点首先应该放在不变的题型上。普通阅读、古诗词阅读、经典作文阅读仍然是复习准备的支柱。考试前两周需要进行换题型的专门训练。另外,在二月份的调整考试之前,还需要专门进行模拟试卷训练,熟悉各个题型的时间分配。

“现代文本阅读共37分,其中实用文本阅读10分,经典阅读7分,文学文本阅读20分(3分),考验学生的核心素养。”梁老师建议,读题之前,首先要会默想。阅读时,可以利用圆圈提纲尝试分析句子之间、句子与段落、段落与段落、段落与文章、文章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理解课文。

对于作文,梁老师结合实例进行了重点讲解。她分析,近年来,武汉的中考、讯问考试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论述题的命题强调材料语义走向的清晰、集中和独特。作文评分注重主题的表达和物质支持。

她提醒,在写作之前,首先要了解材料的语义层次,这样才能融入整体语义。判断一篇文章的意思是否正确,不应该根据文章是否字面表达了问题的意思,而应该根据文章的内容——解释或支持——是否表现出对问题的正确理解。问题的意义。写作时要体现问题的内在逻辑,做到内容充实、说理清楚。

今后,多位名师将做客《名师来了,冲刺中考》节目,为考生备战“二次调整”,传递冲刺高考的经验和宝藏。入学考试。赶紧加入“极目新闻初中家长群”(群1已满,QQ群2群号:573214683),我们会及时在群内公布节目时间和播出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