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翰墨教育培训,南平翰墨教育培训中心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平翰墨教育培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南平翰墨教育培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怎么看待宋代诗词大家姜夔的一生?
姜夔 : (1155一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幼时随父宦居汉阳。宁宗庆元三年(1197)上《大乐议》,两年后又上《圣宋铙歌》,诏许免解应礼部进士试,不中,以布衣终身。飘泊苏杭扬淮间,依名流雅士为清客。精通乐津、工诗词、善翰墨。词作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郊游。雕词琢句,韵律和谐,格调高矿。词有《白石道人歌曲》。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己入小窗横幅。(这是一首咏梅的词,此词和《暗香》同为姜夔到范成大家做客时所作,音节清婉,为范所赞赏。)
姜夔姜白石,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官,经常傍门依户,给达官贵人们做清客,到处骗吃骗喝,风骨一点也没有,十足的“二奶型”人格。他自号“白石老仙”,听起来像是不染俗尘的圣洁之人,其实和林逋之类的真隐士比起来,有云泥之别。
姜曾在一篇自叙中大谈认识好多名人,诸如范成大、杨万里、朱熹、辛弃疾等,大谈这些名人是怎么夸自己的,还列举了什么江陵杨公、南州张公等一大批“赏识”他的人,其实人家“稼轩辛公”(辛疾弃)根本不鸟他这个姜穷酸,当时姜看到辛弃疾写出那篇闻名天下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之后,就急忙和了一首送了过去,但是辛弃疾一点也不喜欢姜的猥琐作派,根本没理他。
范成大当时非常有钱,又喜欢种梅花,姜夔于是百般巴结,写了《暗香》《疏影》等词,博得其欢心后,不但送了他大把的银钱,还把一个叫小红的歌妓赠给了他,乐得姜夔又膨胀了一番:“小红低唱我吹箫”。。什么?哪位童鞋说不对,应该是小红吹箫?哼,你们这些不纯洁的人啊!
但是,受人救济只能得益一时,长久下来,姜夔还是穷光蛋,小红也离开了他,改嫁别人,后人有诗“所幸小红方嫁了”,看来小红也看透了姜夔没什么出息的。
姜夔后来认识了宋朝有名了两个富三代--张鎡和张鉴,他们特有钱,家里光歌姬舞妓就上百人,每天晚上都和开综艺晚会似的,据老姜说,他们买个功名给他,又想把一大块良田转让给他,但后来都没真正实行,二张就死了,姜夔重新过起了穷日子,在文章中诉苦说:“张平甫去世了,我茫然没有倚靠了!”
姜白石曾经向朝廷献乐谱,想进太常寺(主管礼乐的部门)工作,但是没有通过面试,因为他连瑟也不认识,却闭门造车,写了本《琴瑟考古图》,然后在和考官对答中,又透了马脚,他连《论语》中的“语曰鼓瑟希”的含义也理解歪了,认为这句话是说鼓瑟很少见,其实是鼓瑟的声音渐歇的意思,于是姜白石彻底栽了。
所以,姜夔最后穷困中死去了,丧葬费也是靠宰相吴潜赞助的。他的一生,是依附权贵的一生,是傍大款的一生,王国维先生就对他很厌恶,说:“姜白石如王衍一样,嘴里不谈钱,假清高,其实私下里全是自己的小算盘!这就是他最让人讨厌的地方。”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江西鄱阳人。约生于宋高京(赵构)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宋宁宗(赵扩)嘉定十四年(1221)。他屡次考试,都没有中,终身不曾为官,往来于仕宦之家,是一个形迹有近于清客式的人物。早年所写的诗被上层阶级的士大夫所传诵,初学黄庭坚体,后改学晚唐,倾向陆龟蒙。终于觉悟到学就是病,以为我的诗就是我的诗,不必摹拟他人。他的诗七言律诗较五七言古尤工,在字句间精心刻意,读起来很自然而不觉得纤巧。五言古诗如《昔游诗》十四首历历有如画图。集中像这样的好诗很不少,确有″清妙秀远″的特色,清楚地表现出了他的风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平翰墨教育培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平翰墨教育培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