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工亦农亦兵(亦工亦农什么意思)
2018年9月4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比赛共设砖石工、钢工工、细木工、电工、汽车修理工等14个项目。超过15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新华社记者黄晓邦摄
2018年9月,湖北武汉黄家湖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及道路改造工程施工人员蓝增林(右)、方伟对管廊主体进行测绘。他们是90年代出生的新农民,在军运会建设工地上辛勤劳作。工作。新华社记者肖一久摄
高淳(右二)和妻子沉心玲(右三)2017年10月,在了解该镇产业振兴扶持政策后,高淳夫妇决定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新华社张伟堂摄
龙格雄,51岁,广西融安县东旗乡芽角村铜板屯村民。2012年,他决定在国外工作后回乡创业。新华社记者黄晓邦摄
清晨,60多岁的赵庆明戴着草帽,拿着修枝剪,来到自家对面山坡上的藤椒园,顶着露水修剪树枝。不一会儿,他的背就湿透了。这个藤椒园是2014年由赵庆明带领的村民创办的,也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赵老板,你怎么亲自来修剪树枝啊?”来藤椒园劳作的村民苟登科问道。“我是来看看藤椒长势如何,预估一下今年的收成。”赵庆明说道。
赵庆明是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三单村十组组长。在村里,他是村干部,但在外面,他是身家过亿的“老板”。他在建筑界颇有名气,现已回到家乡。创业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从在村里务农,到外出打工,再到回乡创业,赵庆明经历了种种磨难。他是亿万农民辛勤劳动的缩影。
“务农就是我们的本分”
1949年12月,解放西南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解放军第60军180师的一声炮响,打开了四川广元解放的大门。连年的战争使这片土地变得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每个人都对新生活充满希望。
赵庆明听母亲说,当时村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分到土地,开始新的生活。“那时候我们村子叫小山窝,可谓‘穷乡僻壤’,全是山路,远离城市。”“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人们常年都在为生计而苦苦挣扎,土地很少,村里的每个人都盼着新生活的到来。”
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席卷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号颁布后,近3亿农民被分配了土地、大量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约350亿公斤地主的土地税。粮租。
赵庆明家还分到了少量的土地,还有一头牛和一些农具。有了自己的农田后,爸爸妈妈就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干活。他们整天呆在田里,犁地、耕地、播种、施肥、除草。他们期盼着年底能收获金色的小麦。然后种植玉米和土豆,准备过冬的口粮。
“我妈妈曾经说过,我们自己种地,自己收粮。”赵庆明回忆道。“我们农民真正解放了。”
土地改革让中国农民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朴素愿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当时村里人的想法很简单,分配的土地就种,交够公粮,留好种子,想收多少粮食,种地就是最可靠的生计。”
1955年,赵庆明出生。家里多了一个人,爸爸妈妈就更加勤劳节俭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渐渐地,赵庆明长大了。除了上学,他还参加家里的工作……直到1966年,弟弟赵庆军出生。
1973年,赵庆明18岁的时候,父亲因故去世,姐姐结婚了。生活的重担完全落在了他和母亲的肩上。
“我的母亲诚实善良,在20世纪70年代靠打工养家糊口。”赵庆明说道:“家里除了我自己是半个劳动力外,其余都是没有劳动力的长辈、弟弟妹妹,每天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十几张嘴。”每顿饭都不能少。”
“吃完这顿饭,你就得考虑下一顿饭了。”说到这里,赵庆明眼圈有些红,“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家里养的猪、鸡还没长大,就得卖掉去买米。”
由于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严格禁止粮食等商品流通,为了购买大米,赵庆明和村民们经常通过宝成线北上咸阳。“很多时候食物都被半途没收了。”赵庆明说,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他们经常背着食物“潜伏”在车站附近的茅草丛里,然后凌晨爬上火车带回口粮。
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这对于赵庆明和他的家人来说是个好消息。“除了国家下令征用的粮食上缴外,其余的都归你们所有。”赵庆明说,当时大家都觉得这种分配方式很好,村民种田的积极性提高了。收获越来越多,手里的粮食自然也比以前多了,一家人也能吃饱了。
然而,务农的辛苦在面对生活的现实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落后、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生产已不能完全满足生活需要。
“走出大山才有出路”
面对大山的“枷锁”,赵庆明想了各种办法。他明白,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面朝黄土背天,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谋生;一条路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谋生;另一条路是出山。找到你的致富之路。
赵庆明认为,“走出大山,才有出路”。1974年,19岁的赵庆明只身离开家乡,来到离家不远的陕西省宝鸡市寻求未来。刚到这座城市时,他不熟悉这个地方,找工作并不容易。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赵庆明冒了巨大的风险。当时政策不允许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但赵庆明并没有放弃。他从一个工地走到另一个工地,问如果不想去大工地,就去小工地吗?如果他不想要一个小工地,他可以去别人家做私人工作。“背沙袋、挖地道、架桥、睡地,想想就咬牙熬过去。”赵庆明说:“我所经历的艰辛和痛苦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坚信努力总会有回报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涌现出——名户口在农村、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农民工群体。赵庆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组建了“朝天区清明建设队”,带领村里群众一起搞建设。
1983年,已经声名鹊起的赵庆明接手了陕西的一座铁路桥梁工程。“这个项目差点杀了我。”回想起来,赵庆明心有余悸地说:“当时这个工程的难点是桥墩的打桩,因为水很大,很多工程队都做不了。但凭借我们多年的经验,我们掌握了急流打桩技术,成功解决了难题。”
大桥铺轨当天,赵庆明腹部被建筑工人的铲子刺伤,流血不止。“我当时在山里修桥,没有车去医院,项目部联系了轨道车,救了我的命!”赵庆明说,到阳平关医院止血后,医生让他休息至少一个月,就出院了。他对这个项目很着迷,一周后就赶到了工地。“当时正值过年,有50多个人等着要钱,工程不能做不好,我在工地养伤,还要监督质量”以及项目进展情况!”就这样,他带着伤,回到了工地。当时,工程队的同事和工程承包商的领导都很感动……年底,他收到了第一笔较大的收入,333,542,903元。
“这个数字我还历历在目。”赵庆明说道。“正是因为这个项目,我们的团队才出名。后来项目部还邀请我们去福建等地做项目。”
“工程团队的市场从此打开了!”2007年,赵庆明接到北京西铁公司邀请,接管北京奥运地铁工程——东直门站。此后,他又拿下了三元桥站项目。由于工作出色,工程队不仅获得了近30万元的奖励,赵庆明还荣获“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奥运工程建设优秀农民工”等多项奖项。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铁路、公路和城市建设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像赵庆明一样,近3亿农民工为城市现代化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用青春和汗水为城市增添色彩,从而让每一个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把穷山窝变成金山窝”
经过岁月的洗礼,那个无知的男孩已经能够担当起自己的角色,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经历了城镇化浪潮,他们成为了见多识广、能力强、有积累的“特殊人才”。
昔日的小山村,如今变得越来越荒凉。这里有坑坑洼洼的机耕道、杂草丛生、破旧的土坯房。原本居住在小山村的53户人家,大部分已经买房落户,只剩下4户8位老人。
“在外面打拼了几十年,我们已经成为人们所说的老板了。”赵庆明说,“但是当我看到我的家乡时,我想它仍然会和以前一样。我不能叫人把所有人都带出村子,毁掉我们小山窝的根。”
进入新时代,乡愁和乡村振兴的呼唤,让不少农民工从“孔雀东南飞”转变为“凤凰归巢”。“我想让大家一起回村创业,一起建设自己的家园。”赵庆明说,在国外购房的村民都是因为贫困才搬出去的。“现在,只要利用得当,荒山荒地也是金山金地。”
2013年,赵庆明被推荐为三丹村第十组组长。他做出承诺:让村里“路通、水旺、家园兴旺”。赵庆明与弟弟商量,决定用自己的钱彻底改变家乡。兄弟二人垫资270万元,并发动组内其他村民捐款30万余元。他们组织村民投入工作,新挖道路25公里,硬化道路近10公里,修建两个安全饮用水水库,铺设饮用水管道近2万米,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两大难题。“出行困难”、“饮水困难”。
“我知道,贫困山区致富最重要的是发展产业,而帮助村民找到稳定的收入是关键。”赵庆明说。他到村“两委”一起学习考察,最终决定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谋划、想办法在数千亩荒山荒地上发展藤椒产业。家里的体力强的人可以出去打工赚钱,年老体弱的人可以在家附近打零工,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如今,赵庆明带领村民建立了3000余亩的藤椒园,吸纳了262户农民入股,其中包括53户定点贫困户,土地入股并获得分红。62户贫困户长期在园区务工。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民分享红利。在园区工作可增加人均收入2万元,最高可达3.4万元。在园区带动下,目前已有53户定点贫困户脱贫,户均收入超过18000元。
“旧荒山窝变成了青山窝,贫山窝变成了金山窝”。赵庆明说,“回想起来,我们所付出的一切就跟离开家乡时一样,虽然辛苦,但最终还是值得的。让三潭村变得更好、更美丽,是我们的责任。”
数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职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通过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年,农村就业人员3063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1997年农村就业人数达到49039万人,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2018年,农村就业人数逐渐下降至34167万人,仍然庞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各地农民工就业创业。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外出务工现象明显。2018年,农民工28836万人,其中外出务工17266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14158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14562万人。
大事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职工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活了农村生产活力,释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号规定,允许农民自备口粮,进城务工经商。
1990年,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涌现出一批乡镇企业。
1994年,外商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直接投资大幅增长,农民工人数增至6000万人。此后,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
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号规定,进一步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限制。
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号文件提出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押金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号文,提出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返乡创业格局,全面激发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积极性创业,创造更多本地及周边就业机会。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号文,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下乡创业,实施三年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和现代青农行动计划。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2018年国务院发文《关于进一步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的意见》
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农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人员和“田秀才”、“乡土专家”、“乡村创客”创新创业。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培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手、工匠、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养,提高创业技能。
相关资讯
-
创业培训宣传禁毒教育,创业培训宣传禁毒教育心得体会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创业培训宣传禁毒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创业培训宣传禁毒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内江市…
2025-01-25 21:32:03 0
-
教育培训app创业团队,教育培训app创业团队介绍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培训app创业团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培训app创业团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一…
2024-10-16 13:57:41 0
-
创业自办教育小机构,自己创业教育机构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创业自办教育小机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创业自办教育小机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侨商联合会…
2024-10-12 02:13:23 0
-
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指南,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指南内容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指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教育培训机构创业指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什么是…
2024-10-10 06:03:56 0
-
东丽区教育创业专题培训,东丽区教育创业专题培训中心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东丽区教育创业专题培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东丽区教育创业专题培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天…
2024-10-06 19:42:3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