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前教育 2020年十大热搜专业(2021十大热搜专业)

2020年十大热搜专业(2021十大热搜专业)

学前教育 2024-08-19 23:28:05 517 教育网

2022年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各省市高考报名时间表陆续出炉。申请专业已经成为很多朋友的热门话题。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联合百度发布《2022高考大数据》,洞察今年高考趋势,盘点近十年高考变化,列出十大热搜专业。

2020年十大热搜专业(2021十大热搜专业)

在搜索量前十的专业中,人工智能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并且连续三年成为热度增长最快的专业。机器人工程也名列前茅。其他热门专业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数据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健康服务与管理、心理学。

可以发现,与10年前的人文社科专业热潮和5年前的计算机、电商专业热潮相比,国人关注的重点专业进一步发生了变化,前沿科技基础学科更受全社会追捧。可以说,近10年来,国内的专业选择越来越“务实”,也越来越“技术化”。

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梳理高校专业建设现状和发展进度,可以一睹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大趋势下社会的日新月异变化行业。

国家级“机器人工程”专业启动

就专业建设而言,机器人专业近年来备受关注。国内外多所大学开始开设相关专业,争夺优质资源。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在22fall末新增了4名春季招生。授课式硕士课程是为了争夺更多优质生源。此前,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大学一直是国内机器人研究人员的重点选择。

在中国,机器人人才的竞争也非常激烈。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统计,2015年至2022年7年间,全国共有322所高校成功注册“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2015年,一所高校成功注册“机器人工程”专业。东南大学作为最早“试水”的高校,2015年打响了中国高校新兴专业建设的第一枪,到2016年已迅速发展到25所高校成功注册;2017年,60所高校;2018年高校101所;2019年全国高校61所;2020年全国高校53所;2021年,全国已有21所高校成功注册“机器人工程”专业。

可以发现,2015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也可以说是中国“机器人工程”职业的起步元年。过去,机器人相关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大多数高校的相关学科一般分为机械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

2015年,国务院在政策方面发布《中国制造2025》号文件后,宣布部署全面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实施。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计划。也开启了中国重视制造业的进程。

社会方面,有媒体开始关注到,在我国自动化升级大潮下,机器人等关键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中国为数不多的机器人企业被迫在自家门口迎接国际挑战,这导致了机器人数量的增加。备受社会关注。随后,中央和地方主要领导人主持召开世界机器人大会、中国机器人峰会等中国机器人行业大型活动。对机器人的关注度稳步提升,各大高校开始组织机器人工程专业前期预科活动。

此前,一些高校已经具备了专业储备,这使得一些高校在设立机器人工程专业后能够迅速获得大量优质生源。

例如,浙江大学于2002年建设了机器人科教实践基地,2006年开始构建机器人课程体系。2016年,浙江大学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机器人交叉创新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人才。并练习。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研究的高校之一,早在1986年就成立了机器人研究所,建有空间机器人、微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等多个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该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还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弧焊和点焊机器人。为全国高校、院校、企业培养了机器人学术研究和专业技术人才。是中国机器人人才培养的摇篮,被誉为“中国机器人黄埔军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依托于学校机器人研究所。该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由张启贤院士创办。集教学、科研、开发于一体。现任名誉理事王天苗、理事陈殿生主要从事现代事业单位工作。科学和机器人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所在现代机构、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机器人工程”作为正式专业正式进入各大高校阶段后,这些高校也成为机器人学科建设的主要探索者。在2022年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及“软科学”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目前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整体实力分为四类别:A、B、C、D,每个类别又分为三类,其中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位居榜首。

“A类”大学还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等全国60所大学。

当然,学校只是一方面。这些大学的机器人工程专业主要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就业情况如何?这些都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专业学习内容及课程设计

从多所高校的探索方向来看,国内产学研融合和国际交流是机器人专业学科建设的两大重点。

由于机器人学非常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甚至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本科院校往往注重建设复合型专业培养。模式。

以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为例,最早的研究资料表明,其培养目标是围绕机器人设计、开发和应用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学生主要学习掌握机器人方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知识。相关领域的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机器人学概论、机器人学、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视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概论等。

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尝试合作开发以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智能制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培训课程。主要课程包括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技术、测试技术等。

当然,随着招生竞争的加剧,各大大学也开始强调学校的专业特色。

例如,浙江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就强调三大优势和特色。一是其长期的教学积累,二是科研支撑教学,三是“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除了本科生“3+3”全程辅导体系外,北京科技大学还创新实施“本科+硕士”培养和科创班,实现团队建设,提高成学率。进一步学习,提高就业质量。

例如,北京联合大学正在尝试围绕机器人相关技术制定专业培养标准,以“人工智能+专业”为指导,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指导。通过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能从事机器人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的技术骨干。

又如,广东工业大学、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学院联合成立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每级进行6个专业的二次选拔招生,建立跨专业一体化培养机制,探索2+2培养学制。

就传统教学方式而言,部分高校由于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教实践基地等天然优势,在机器人课程群和多层次机器人教学实践平台方面具有相当优势,有效形成了机器人学与机器人学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科研带动教学与教学促进科研协调发展。

但后来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院校也进行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各类全国机器人竞赛、新工科等新教学模式为指导,引导学生组成2至5人的小团队,共同完成机器人设计及相关任务,教学实践逐步加深对系统设计、机械原理和知识的掌握。结构、传感器原理等相关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现代设计工具的使用并初步具备团队合作意识,也使学生能够快速融入企业。

总体来看,全国普通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综合实力主要依靠高校自身的品牌影响力、高校机器人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计划等几个方面。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建设与目标、高校机器人工程课程体系建设、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教材开发和人才投入、高校机器人工程实验室建设与运行、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高校机器人工程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数量和频率,高校举办机器人工程专业活动的数量和规模。

专业就业方向

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增大。2020年,我国机器人产业需求人才750万人,缺口300万人。根据工信部发展规划,国家每年平均需要培养3万名以上机器人应用人才。但由于部分高校研究生学历率达到40%,目前每年毕业生仅2万多人。

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医疗消毒机器人、无人机、手术机器人等不同领域都有强劲的市场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旺盛。企查查数据显示,到2022年6月,机器人相关企业约51万家,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

这也使得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工作相对容易找到。除了攻读研究生或自主创业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还可以到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工作,从事自动化成套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的现场编程、调试和操作等工作。设备。维修、故障诊断、人机界面编程、生产技术管理、工业机器人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

面对智能装备和人工智能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需求,一些高校重点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控制、网络化过程控制方面的算法设计和软硬件模块开发能力。其中一些学生还获得了相关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技术研发。

结论

对于一群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来说,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学科无疑已经更加成熟。这些新学科逐渐跳出了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开始与国际标准接轨,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创新。理解并掌握数学思维模式。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专业相对来说更具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前沿性、互动性等,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它已成为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获得创新能力的巨大源泉。

但就专业难度而言,机器人学和人工智能一般都是交叉学科,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对于高校来说,更迫切需要建设产学研产学研产学研一体化的产学研产学研一体化体系。-产学-产学-产学融合-产学-产学-产学-产学-是研发融合的平台,提高教育水平,加深联系教育与产业变革,促进高等教育知识与实践的融合,真正落实以教育促发展的目标。

参考链接:

(1)https://www.163.com/dy/article/H8SCPI800532N2UB.html2022年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排名全国322所高校机器人工程专业综合教育教学优势一览表

(2)https://mp.weixin.qq.com/s/lgnmCGaUkGQeZ4-JIQFcMw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机器人工程

作者|杰克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