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论文选题方向(中医教育论文题目大全)
中医教育论文样本1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医药传承和复兴的条件。以官儒为医者,不计其数。在古代,有传统文化知识背景就更容易学好中医,中医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医药融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其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都与我国传统文化自然融合。医学如五行、气、阴、阳等都源于传统文化。中医的一切理论体系都以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也就是说,没有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没有现在的中医理论。从源头上解决中医药的继承、发展、振兴问题,主要是要真正解决中医药的本质和中医药的特色,强化中医药的文化地位,恢复中医药的整体水平。中医思维模式,并在中医界形成统一的认识和一致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加强中医科学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乃至中医生理知识的教育。
二、传统文化在中医药教育中的现状
一、基础教育忽视传统文化素养
职业高中中医药教育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相对缺乏。如果不考虑这个基础,对中医教育的一些思考。李建伟,山西省原平职业学校。【摘要】:职业高中对学生进行中医学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我国中医学的学生。具有传统文化和技术的专业人才。面对学生本身的文化素养、未来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所掌握内容的对比,我们只能在当前的科学文化氛围下分析中医教育,发现指出当前中医药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探索提高我国中医药教育质量的途径。关键词:中医教育素养如果教育质量扎实,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将会更加坎坷。如今的学校过于注重科学和英语的学习,却往往不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汉语只是为了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并没有真正将文化渗透到学生心中。
2.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实形式
目前的中医教学形式是一个中西文化乃至医学理论共同教授的过程,这也使得中医的教学过程具有独特性。中医是中医的一门学科,属于东方文化。中医学校的教学过程以中医专业知识为核心,偏向东方文化。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医疗工作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教学中将设置更多的基础科目和西医课程。在相关学科中,学生通常在入学时就已经对西方文化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他们会更快地接受西方文化。但他们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概念会比较陌生。对于现在的科学和西医来说,学习中医理论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很多学生感觉自己只是在读一本“天书”。
三、中医学生的迷茫与迷茫
目前,不少中医药学校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将扩大招生。进入中医学校的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立志学习中医的学生;第二类是立志学习中医的学生;第三类是立志学习中医的学生。第二类是家长希望孩子将来在医学上有所成就的学生;第三类是没有信心成功晋级普通医学的人。高中毕业并申请了职业高中。大多数学生申请过于盲目。中医是一门非常博大精深的医学,它和现在的医学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即使对于那些非常热衷于报考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当他们接触到中国的五行、阴阳、经络等相对抽象的概念时,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药品。而且,现在的媒体会用较大的版面报道大量的科技成果,却很少关注文化的传承。
三、主要措施
1、摒弃中医伪科学观念,加强中医文化教育。
在进行中医药知识体系训练之前,应加强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的训练,让学生补充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古代哲学、中医典故、以及中西医文化,才真正接触到中医。比较等相关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中医,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建立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和兴趣。
2.优化中医课程,突出中医特色,兼顾西医知识
现在的中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模仿西医课程。因此,当前的中医教学应加强学生对中医的学习。设置课堂要遵循中医规律和理论体系。不能面面俱到,而忽视了中医的特点。应开设更多的中医课程,特别是中医教学。良好的经验。
三、保持适度规模,加大教师教育力度
自古以来,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是通过师父传授的方法传承下来的,所以我们也必须重视这个方法。因此,许多中医学校开始引入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而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加强这种教育方式,探索新的方法,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水平。
4。结论
中医教育论文样本2
还有学校的中医教育。这和师徒教学类似,只是规模更大,人数更多。它对中医药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一些中医大师开办职业学校培养人才,以使中医药进一步发展,造福更多人。袁和奇,河北人,因自身患病,一边教书一边读书。进入京师大学深造,后成为太医。另一个是自学医学。这一类比前三类更为罕见。主要原因是你有病想解除痛苦,或者家人有难治的病,或者你对中医感兴趣但没有条件上学或负担不起和老师一起学习。四川人肖龙游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后来他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开始自己探索古代。
,甚至有时伴有“灵感”这一特殊的心理体验及心理过程,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非逻辑方法历来被认为在中医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如匡调元所说:“在传统中国医学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直觉领悟与形象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2]。”中医学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体现大量的形象化、类象化、比象化语言和思维的应用上,如四诊上形象话语言的应用,发热、恶风、恶寒的“翕翕发热”“蒸蒸发热”“淅淅恶风”“啬啬恶寒”等,湿邪所困的“腰重如带五千钱”等,对于脉诊“如盘走珠”与“如刀刮竹”“如循琴弦”与“如循刀刃”等;在辨析病因病理变化时,六淫学说用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征作类比来说明病因病理,建立了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结合的病因观念,如眩晕欲仆、手足抽搐、震颤等病症,都具有动摇的特征,与风之善动相似,故归为“风证”;在确定治则治法时,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温病条辨·治病法论》)。又如“增水行舟”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导龙入海”法、“引火归原”法等都是通过事物本身的形象结合个人的感悟和经验沿着取象比类的思路生发出来的。这种用心领、会意、体悟的思辨功夫,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意[3]。这些知识来源于历代医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基于主观的直觉、预感和洞见而深深植根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之中。这些知识就象中医中的阴阳的概念一样含有大量非语言、非概念形式的信息,语之则不能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明理”,所以历代医家总是把“医者意也”作为行医的最高境界。“医者意也”在对中医的认识中甚至可以作为中医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代名词,它不仅体现在形象思维方面,而且与直觉、顿悟密切相连,它能激发思维主体的想象,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使认识主体的创造力达到超水平的发挥。它不需要琐碎的实验数据和指标,也不需要在此基础上的分析、推理,它保持了认识活动本身的整体性,在广阔的联系中认定疾病,能够揭示局部的、分割的方法甚至很难揭示的人体奥秘。中医这种“医者意也”心悟的能力是建立在医者的两个基础之上,一个是医者的知识结构基础,另一个是其临床实践的经验基础。所以,中医本身具有极深人文内涵的医学典籍和经验积累性决定了”医者意也”作为个人自身对健康与疾病问题所能领悟的深度,只有把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与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才能够“心悟”到人体生理和疾病的本质,才能领悟到中医诊治疾病的最高境界。
3中医教育中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为了使学生对上述中医学思维方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解决中医学习中的困惑,在中医教育中,应加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从思维知识的渗透和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两个方面促进逻辑和非逻辑思维的交融。
3.1逻辑思维方面在教学中加强思维知识的渗透,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中医基本概念出发,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命题和推理过程。在中医经典的教学中,应分析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以《内经》的阴阳学说为例,《内经》提供了一个辨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而以辨证逻辑为主,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相统一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模式。将其分为6种主要模式:比类对应式、互含递进式、转化循环式、消长平衡式、揆度合参式、正反逆从式[4]”。其中最常用的是“比类对应式”即“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导源于《墨辩》的类概念和《周易》的卦辞、爻辞[5]。《内经》中所讲的“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都是指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掌握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两个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相类似或共同的地方,然后把已经知道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有关知识和结论,推论到与之相类似或有共同点的现象和事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一来万事万物都可归到阴阳五行的范畴之中。在中医诊断教学中,可以穿插中医经典当中的一些案例进行分析,将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方法蕴涵其中,比如对《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张仲景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则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中“审证求因、法随证出”及中医经方分析中“以方测证”等推理分析方法为例去说明中医中逻辑思维的应用[6]。
3.2非逻辑思维方面:加强中医文化氛围培养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氛围里发展出来的,与儒、道、佛、技有着割不断文化的渊源,它的起源深受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且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涉及人文学科和人文知识,如阴阳、五行、易学、哲学、道学、道德、养生等,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时令、生物(药食)形体等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因而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7]。它与当时的其他学科建立了同构系统的联系,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古代科学环境下的中医师甚至平民百姓,都能自觉地接受中医理论,不会有不理解说不清的困惑。例如,“天人相应”“五行相克”“血脉同流”“经络相通”“子午流注”等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甚至直觉心悟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主观直觉特点的命题,采用当前现代科学研究的生理、病理、生化等定量研究方法则很轻易的就会被否定掉,如对其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很深的理解,认识到中医学的多元性的特点,再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探索其未来与发展,也许会找到其有效途径,所以,对于中医院校学生中医思维的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一个是在专业课课程的教学中,把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这种非逻辑思维方法的优点和长处进行透彻的分析,启迪学生积极思辨。其二从文化的角度认识中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开设有关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在讲授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文化和中医相契合的中医文化学内容,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知识;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体现出其传统文化的积淀,如在辩论赛上多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题、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及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等。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加深对中医非逻辑思维方式的认识。
另外在中医思维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中还应注意两者的交融,使学生学习运用正确的思维去学习中医理论,把握中医思维的精髓,把逻辑和非逻辑思维渗透到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中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张苇航,张炜.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J].医古文知识,2004,21(3):10.
[2]周瀚光.传统思想与科学技术[A].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31.
[3]姜莉.立象以尽意用意以求理[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31.
[4]匡调元.中医病理学的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129,131.
[5]卓同年,谷培恒.论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J].新疆中医药,1999,17(2):2.
相关资讯
-
教育机构如何留住学生,教育机构如何留住学生资源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机构如何留住学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教育机构如何留住学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教育培…
2025-01-01 12:24:03 0
-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仁爱,学前教育的学生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仁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仁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幼儿园…
2024-12-19 10:32:02 0
-
教育机构开学套路学生,教育机构开学套路学生怎么办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机构开学套路学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教育机构开学套路学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大一开…
2024-12-18 02:56:11 0
-
成都教育机构虐待学生,成都教育机构整顿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成都教育机构虐待学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成都教育机构虐待学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成都“…
2024-12-16 15:08:02 0
-
私人教育培训几个学生,私人教育培训几个学生合适详细阅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私人教育培训几个学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私人教育培训几个学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有人说…
2024-10-16 15:31:2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