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培训 初中地理12个易混概念辨析题(初中地理12个易混概念辨析题及答案)

初中地理12个易混概念辨析题(初中地理12个易混概念辨析题及答案)

教育培训 2024-08-24 14:11:57 171 教育网

天体和天体系统

01

初中地理12个易混概念辨析题(初中地理12个易混概念辨析题及答案)

天体——宇宙中各种形式的物质存在,如恒星、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星云等,都属于天体。

天体系统——:运动的天体相互吸引、围绕彼此旋转,形成不同的层次。至少必须有两个天体才能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如地月系统、太阳系等。

【区别】天体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天体系统是多个天体的集合。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以及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0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是——三个金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可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是指地球本身和形成三大条件的宇宙条件,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八大条件等。每个行星都以自己的方式运行。

光和热

03

照明——主要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等有关。一般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越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产量高,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等。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气候条件下可以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以及地表和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其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时,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热量较高;纬度较低时,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多,热量较高;纬度高时,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条件最直观的描述是温度。

【区别】阳光充足的地方不一定热量丰富。例如,青藏高原阳光充足,但热量不足。

积温及无霜期

04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将日平均气温持续达到10以上的时期视为农作物的活跃生长期。将作物生长期的日平均气温相加,所得温度之和称为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可以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生长期。按照积温10,我国从北到南可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5个温带。随着积温升高,农作物的生长期变得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春季最后一次霜冻至秋季最早一次霜冻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移苗时间,决定播种季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的危害是霜冻,所以应称为无霜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终霜)与秋季第一次霜(初霜)之间的天数。

恒星日与太阳日

05

恒星日——是指地球上某一点与与地球自转方向对齐的连续两颗恒星之间的时间间隔,以恒星为参考。这是地球的真实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是指地球上某一点与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的两颗连续恒星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太阳为参考。是昼夜循环,时间是24小时。

冬至和近日点、夏至和远日点

该信息来自互联网。以下是获取完整高清可打印版本信息的原始链接。

大A地理数据库:0同意·0评论以下为知乎专栏。我发布的地理信息总结在这里。请关注持续更新。

大A地理数据库:初中《地理》数据汇总及如何获取打印版12同意·2条评论06

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黄道)是一个近似完美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个焦点之一。

近日点——每年一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

远日点——七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

由于黄红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方向可视为在一定时间内不变,因此太阳直射点全年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冬至——每年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被称为冬至。

夏至——每年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被称为夏至。

【区别】冬至时,地球不是位于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时,地球不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和昼夜

07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因此面向太阳的地球表面一半是亮的,相应的一半是暗的现象。这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昼夜的循环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上任何地方(极昼和极夜地区除外)昼夜交替,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一个周期。

昼夜长短——是由于黄道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了除地球以外的地区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赤道。

本地时间、时区时间、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08

当地时间——是根据经度而不同的时间。地球上有无数的地方,不同经度的地方,当地时间也不同。

时区——1884年,国际社会采用了按照统一标准将世界划分为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世界分为24个时区,其中东、西各12个时区,各半个时区。

区时——国际法规规定各时区均以中央子午线当地时间为标准时间。这个时间称为区域时间。

北京时间——是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当地时间。

国际标准时间——是东经0度的当地时间,也称为格林威治时间或中部时区的时区时间。

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角

09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角度。在白天半球,太阳光线高于地平面,太阳高度大于0;在夜间半球,太阳光线位于地平面以下,太阳高度小于0;在暮线上,当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等于0;随着白天的变化,太阳的高度也会变化

在改变。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一天中中午的太阳高度角,也就是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角。在阳光直射的地区,正午受到阳光直射时太阳高度最高可达90。在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最大值不能达到90。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0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超出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降低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损害——是指人类对生物、土壤等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气候和天气

11

气候——是指一年或一段时间内整个地球或某一地区气象条件的多年特征。它反映了平均条件和极端条件,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比如昆明,一年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称之为“有四个不同季节的温带气候”。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某一地区大气的温湿度、干湿度、晴阴天、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时气象特征的综合条件。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昨天天气很不好,有风有雨”等等。

【区别】从时间尺度上看,气候是一种长时间尺度的大气过程,而天气是一种瞬时或短期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万变且不稳定,而气候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中国四大地理区划和三大自然地理区域

12

四大地理区划——按综合指标划分,按经济和自然差异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三个自然地理区域,强调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育网 Copyright @ 200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渝ICP备2023012207号-4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

Baidu
map